国家认可的配资公司
网络证券杠杆网站 这本书鲁迅、茅盾与译者用一年时间编译完成,四十年后才在美国出版问世
发布日期:2025-02-19 22:22    点击次数:62
 

网络证券杠杆网站 这本书鲁迅、茅盾与译者用一年时间编译完成,四十年后才在美国出版问世

(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网络证券杠杆网站,点击知事荐书)

1974年由The MIT Press出版的《草鞋脚》

因工作的缘故,我曾在几年前有幸遇到了一册很特别的英文旧书。这是一本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英译本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那种最常见的英文小说开本,白色书衣,最上面一行红字“Straw Sandals”(草鞋脚),下面是副标题(Chinese Short Stories,1918—1933)和编者名,封面下半部是鲁迅先生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墨迹影印。最为特殊之处在于这本书的扉页上有编者伊罗生(Harold R.Isaacs)的亲笔签赠语。

《草鞋脚》这个书名即便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现代文学爱好者来说也足够陌生。20世纪30年代,鲁迅应美国新闻人伊罗生之约,和茅盾共同编选此书,共收录十余位左翼作家的25篇作品,由杨启荪、金守拙等人译成英文,带去美国准备出版。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74年,这本书才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印行。

展开剩余74%

伊罗生(1910—1986)生于美国曼哈顿,是立陶宛犹太人后裔,房地产大王之子,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30年到上海,先后在美国人办的《大美晚报》和有国民党背景的《大陆报》当记者和编辑。其间结识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陈翰笙、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以及宋庆龄、鲁迅、茅盾和其他诸多文化界的左翼人士,他们经常聚会议论当时的形势。他1935年7月回国,1943年起历任美国《新闻周刊》副主编,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政治学教授。

伊罗生在《草鞋脚》的序中明确指出了此书编辑的目的:一是为说明并介绍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状况,二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一批在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残酷镇压下的作家作品。这个集子初名《中国被窒息的声音》,也是基于此。1934年春夏之交,伊罗生约请鲁迅和茅盾共同编选从1918年到1933年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1935年即已编辑与翻译完毕。 他认为鲁迅这位杰出而富于创造性的作家是文学革命的创始人之一,而他的青年朋友和同行茅盾当时被公认为是继鲁迅之后最重要的作家。伊罗生在序中提到,“那时我和妻子维奥拉从上海迁居北平,我们把完成这些短篇小说的编选与翻译作为我们首要的工作,一面写信到上海与鲁迅和茅盾商量。”《鲁迅日记》中的伊赛克、伊生、罗生与书信中的伊罗森、伊先生等名字,都是指的伊罗生。为编译与出版此书,鲁迅与茅盾通信多次,交往也频繁。伊罗生从鲁迅的《再论第三种人》演讲中获得灵感,将此书更名为《草鞋脚》,鲁迅还为之题名。或许这纸题名墨宝已在漫长的出版之路中散失,在最终的英译本上并没见到踪迹。书首印有鲁迅题字“1934年3月25日上海”的照片。这一天正是鲁迅在日记中写到的“夜招知味观来寓治馔,为伊君夫妇饯行”的日子。此时的伊罗生即将从上海去北平工作。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也收有一篇作于1934年3月23日名为《草鞋脚》的同名文章,此文作为英译本的前言也被收录其中。

1980年,伊罗生在宋庆龄沟通帮助下,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于10月13日至26日重访中国,访问故人,参观旧地。他见到了宋庆龄、丁玲、茅盾等故交,了解现在中国旧友与文化艺术界的情况。在回到美国后,伊罗生于次月10日在牛顿市将此书寄赠给访华期间接待他的中国作家协会何滨同志,并在扉页上写道:

To Ho Bin

With thanks and great appreciation for help during a memorable visit!

Harold R.Isaacs

Newton,Mass

Nov,10,1980

To Ho Bin

With thanks and great appreciation for help during a memorable visit!

Harold R.Isaacs

Newton,Mass

Nov,10,1980

伊罗生后来还曾就此次重访中国撰写了一本《重访中国》的书,记叙了整个接受邀请和访问的过程,于1985年在香港出版。

《草鞋脚》从动念集选到最终编译完成其实只用了一年时间,却跨越了整整四十年才在大洋彼岸出版问世。这漫长而曲折的出版历程,无声地见证了中美两国的风云变幻。而这一册小书,这一段赠语,也是那近半世纪前国际友谊与文学交流的见证与赓续。

作者: 李泽明网络证券杠杆网站,作者单位: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