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大牛配资
作者:黄卫挺
华富富惠一年定开债券发起为债券型-长债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无股票类资产,债券占净值比118.52%,现金占净值比0.12%。
招商成长LOF为混合型-偏股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93.8%,债券占净值比4.74%,现金占净值比1.68%。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1日 11版)
【光明论坛】
据近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互联网业务、电信业务、软件业务等产业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数字中国的赋能效应日趋凸显,数字经济活力日益澎湃。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方位新趋势,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至关重要。从竞争态势看,各国为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并在全球竞争中胜出,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特别是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领域,只有增强战略主动,下好“先手棋”,才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大量新技术的涌现和数字赋能程度的深化,在现有产业、业态和模式的基础上将催生出更多的数字经济新领域、新空间和新赛道,这些不同领域、不同赛道之间不仅有望形成更大的协同和增益效应,也为各国应对外部竞争提供了“异道超车”的可能性。
基于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和上述竞争态势、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用好超大规模优势是关键,进而实现“以大谋强”。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人,网民规模近11亿人,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1.84亿户,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这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仅是数字孪生应用就有望带来同等体量的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企业端还是居民端,抑或是政府和公共部门,已经形成并将继续形成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这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提供最为关键的数据要素和技术创新的内在推动力,有望实现从规模优势到技术优势的关键跃升。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数据要素相关指导文件的出台,传递出从战略层面全面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积极信号,旨在实现从数据资源大国到数字经济强国的升级。
面对新机遇,首先,我们要持续强化改革创新,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盘活数据资源方面,进一步完善政务和公共数据资源的“聚、通、用”机制,深化政务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有序共享,推动基础公共数据的安全有序开放;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推进数据全生命周期制度设计,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切实让各类数据活起来、用起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推动全社会强化数字化思维,建立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更好统筹推进企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营造繁荣有序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其次,强化基础支撑,加快完善数字经济要素供给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要素供给方面,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数字经济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信随着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等多源异构算力的协同发展将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算力资源混合部署和统一调度。
最后,统筹处理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要求我们更好建立健全数字经济新领域、新空间、新赛道的包容审慎监管框架。以支持和鼓励赋能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竞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给予数字经济新领域、新空间和新赛道必要的发展时间与试错空间。鼓励和支持我国数字经济企业根据数据要素可复制、非排他等特征,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技术和业务能力。相信随着我国优化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步伐不断加快,必将为全球数字治理注入更多中国力量,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作者:黄卫挺大牛配资,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