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炒股配资代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以中央集权制为主的封建社会在我国历史上走过两千年的时间,历朝历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精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总能通过简单思想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续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繁荣,也能产生影响更加深刻的作品和文学形式。
随着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唐诗这一类朗朗上口的作品似乎成为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存在,饮酒取乐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英年早逝的诗鬼李贺,都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一批古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称号,就是诗人的风格和他的一生。
其中最为典型的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十分舒适的画面感,最重要的是,他将佛教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王维一生信仰佛教, 59岁那年大彻大悟,写下八句诗,这也是他“诗佛”称号的来源。
王维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提起唐诗,很多人都能想到李白,杜甫这样的极具代表性人物,对他们的诗句也能做到信手拈来,而“王维”也是盛唐时期诗歌方面的集大成者,他是唐朝山水诗方面最为出色的人才,和孟浩然并称为“王孟”,鼎盛之时,王维名气甚至能超过“大李杜”。
和当时的很多诗人一样,王维在15岁时就来到都城长安,虽然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气魄,但也见到了都城的车水马龙与盛世繁华,诗兴大发后也出现了许多被争相传诵的名篇佳作,17岁就写出了“遥知兄弟登高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绝句。
四年后,王维考中进士,达到了古代文人的最高成就,从这一层面来看,他就要强于因为“商人出身”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随着进入朝廷当官,王维也拥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经典诗作频繁出现,名声也越发响亮。
因为擅长山水方面的诗作,所以很多人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王维的诗,总是给人一种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画面感,如此沁人心脾,又发人深省,李白因自身浪漫主义的情怀被称为诗仙,杜甫紧随其后被称为诗圣。
很多人均以为王维的称号也会和自身诗作的特色一样和山鸟鱼虫产生一定联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个在山水之间恣意洒脱,大放情怀的人,却被人们称之为“诗佛”,一者遁入空门不问世事,另一者则看尽世事繁华,纵情山水之间,又是从何而来的联系呢?
众所周知,王维字摩诘,而在佛教之中,又恰好有一部“维摩诘经”,这种名字上的巧合,就是王维和佛教缘分的开始,其实王维从一出生开始就和佛教挂钩,并不能全然算是巧合,他的母亲本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相传他的母亲曾跟随佛教修行30多年,即使王维出生之后也是如此,受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王维也跟随佛门禅师学习10年之久,所以从他的作品之中,不仅能读出山水之美,也蕴藏着很大的禅性与佛性,其实有些山水诗,也蕴含着佛教的意蕴。
说王维虔诚信仰佛教也不为过,唐朝是一个拥护佛教的时代,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演化出了“禅教”,主要以静心打坐为修炼方式,这一门派强调静心,王维算是其中读书一致的存在,因为他完全“背道而驰”。
相比于禅教门派中超然世外的潜心修炼之人,王维算是一个严重的“不安定分子”,他喜欢用佛教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通过游览山水美景来捕捉自然界中与众不同的存在,从而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作诗就是属于王维的“打坐”。
诗意灵感的产生是随时随地的,也就是说,王维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修身养性,实现悟道,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是就能充分说明,王维从来不被环境所限制,在闲来无事,行走之间,坐看天上云朵,也能产生独特的灵感,这才是真正的“佛性”。
佛性的深化
也正是因为王维随身具备的佛性,才能将自然界的美景描绘得如此空灵静谧,而当官后生活的变故,也让王维自身的佛性有一定程度的加深,高中进士仅几个月,王维就因为受到案件牵连而被贬至偏远地区,此后十多年间一直在颠沛流离之中。
这样居无定所的生活就像是佛教之中的行脚僧,艰难困苦的考验只会让内心的禅佛之心更加坚定,王维就是如此,即使多年未受重用,即使内心愤愤不平,但依然希望重回朝廷的一天早日到来,直至中年时期,王维终于在张九龄的帮助下重回京城。
可惜好景不长,王维还没有大刀阔斧的施展拳脚,朝廷就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先是张九龄被免职,后有李林甫和杨国忠执政,加之妻子中途去世,王维的生活遭受到巨大挫折,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身为人臣的王维因没能跟随唐玄宗入蜀避祸而被捕。
这场大规模叛乱被平定之后,王维再次被贬官,奸臣的陷害和仕途上的挫折以及叛军的折磨,让王维彻底领悟到了人生的艰难和命运无常,在拜访一位禅教之中的高人后,王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是决定退隐的开始。
在高人教导之后,王维认为,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只能选择退而独善其身,如果自己不能顺利当官为朝廷效力,那还不如告老还乡,邻居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安度晚年。
后续的诗句中也对王维的隐居生活有所体现,如“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咸”,从这里开始,王维诗作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已经脱离观察,但却完全丧失了游山玩水的性质,诗句中很少出现闲情逸致的山水美景,而是孤寂苦闷的独自生活。
如果将王维晚年归隐阶段的作品进行统计,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使用的都是一些描写黄昏,落日的一些较为颓废的意向,并且“空”和“无”这两个字出现频率很高,如“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等都是在体现自己的孤独。
而这种独身一人的“磨练”结合王维的佛教信仰,更像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真正佛教之中的修炼模式,“诗佛”的称号,仿佛就在此刻开始逐渐具像化,而到了五十九岁那年,一生信仰佛教的王维也终于大彻大悟。
经典的八句诗
这是王维的晚年时期送给裴迪的一首诗,从两人的交际来看,或者算是王维的密友,两人友情深厚,并且结伴走过许多风景名胜之地,与王维吟诗唱和,甚至还形成了专门的诗集,这首经典作品,就是王维在陪你短暂离开长安后,你不甚思念所创作。
“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然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即使不做详赏析,都能看出两人的友谊深厚和亲密无间,即使短暂分离也会涌现出浓浓的相思之情,牵肠挂肚,开篇两次强调不相见,强调两人已经分别,随后就陷入了二人携手游览山水之间的往事,思念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结尾部分又再次强调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友情面绝对不是单方面的,早年安禄山叛乱,朝廷陷入危难之中,王维也被囚禁在洛阳的菩提寺中,裴迪同样想尽一切办法来探视王维,而正是这次遭遇,王维也彻底变成了“诗佛”。
因为在安史之乱后,裴迪当官的理想成为了泡影,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已成为别人的幕宾,而王维却被迫成为叛军政权的官僚,随着长安收复,王维就变成了朝廷的钦犯,因此再也不能与裴迪见面,后者常年在蜀中,也逐渐没有了踪影。
也就是说,这一场灾难不仅断送了王维的官场生涯,也让两人的友情走到了终点,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首表达思念的作品竟然成为了两人之间最后的联系,从这以后,双方都逐渐没有了消息,成为真正的隐居者,“诗佛”的称号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了作用。
所以,这简单的八句诗,不仅是两人友谊的开始和结束,也代表着社会的变迁,王维这类诗人的存在,注定要被当时的环境所影响,友谊的丧失和“诗佛”的具象化也充满了迫不得已。
总结
唐朝诗人数不胜数,真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向王维这样,年过半百后才大彻大悟的人却很少,或许是个人自身的悟性,或许是大唐盛世之下环境的推动,总而言之,诗佛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1]王旗.王维:句句皆禅为“诗佛”[J].现代中学生(初中版),2024,(03):46-47.[2]王志.“诗佛”究竟如何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炒股配资代理,2021,(11):22-26.[3]孙萱智.诗佛的求索之路——王维佛教诗小考[J].青年文学家,2019,(15):72-73.